定義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由子宮內膜組織(腺體或基質)的存在引起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或基質)植入子宮外,可導致骨盆疼痛或不孕等相關症狀。可能是由於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異位病變的炎症反應。
盛行率
佔育齡婦女(15-49歲)中的5%-10%
引發的嚴重經痛,可說是女性每個月一次的夢靨。
評估
骨盆疼痛是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的最常見症狀,通常是慢性的。
在黃體晚期和月經開始時疼痛最強烈。
懷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
1.
嚴重的痛經對非類固醇抗炎藥無反應。
2.
子宮骶韌帶和直腸陰道筋膜觸診時有盆腔壓痛和結節性。
3.
超音波檢查發現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瘤(巧克力囊腫)。
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症
1.
腹腔鏡可視子宮內膜異位病灶。
2.
組織學確認。
好發的部位與百分比
Site
|
Percentage
of patients
|
Ovaries
|
55
|
Anterior cul-de-sac
|
35
|
Posterior broad ligaments
|
35
|
Posterior cul-de-sac
|
34
|
Uterosacral ligaments
|
28
|
分期
美國生殖醫學會分期r-ASRM stage of endometriosis
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 DIE)
1.
定義為位於腹膜深5mm以上實質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 一般見於retrovaginal
septum ( referred to as the rectocervical septum)、直腸、乙狀結腸、膀胱、輸尿管、子宮韌帶,和陰道。
- 可用MRI、Laparoscopy診斷。
病因的學說
- 1921 Sampson的逆行月經理論。
- 生殖道阻塞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率增加。
- 異位內膜組織,免疫力改變,細胞增殖和凋亡失衡,內分泌信號異常和遺傳因素。
- 其他潛在來源包括幹細胞和淋巴或血管播散,胚胎遺跡以及體腔組織化生。
西醫治療
1.
在盆腔疼痛治療之前,沒有必要用手術來確認是否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2.
單獨使用連續口服避孕藥或黃體素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疼痛的一線治療。
3.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劑(GnRHa)或含levonorgestrel-releasing的避孕器是子宮內膜異位相關疼痛的二線治療選擇。
4.
對那些藥物治療無法改善疼痛,診斷不確定,有急性盆腔檢查結果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懷孕的女性保留手術治療的選項。
5.
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不孕患者中,腹腔鏡治療輕微或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可提高妊娠率。
6.
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史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可能略有增加,但服用口服避孕藥十年可能會降低風險。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風險增加有關
a.
透明細胞卵巢癌(OR 3.05,95%CI 2.43-3.84)
b.
低度漿液性卵巢癌(OR 2.11,95%CI 1.39-3.2)
c.
子宮內膜樣侵入性卵巢癌(OR 2.04,95%CI 1.67-2.48)
d.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黏液性或高度漿液性侵入性卵巢癌(mucinous or high-grade serous invasive ovarian cancer)的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
資料來源:DynaMed
中醫治療
中藥
台灣健保資料庫中最常用中藥方劑前五名
方名
|
方劑適應症
|
桂枝茯苓丸
|
胞宮血瘀
|
加味逍遙散
|
肝氣滯脾虛
|
當歸芍藥散
|
肝血虛、肝脾不合
|
少腹逐瘀湯
|
氣滯血瘀
|
溫經湯
|
虛冷血瘀
|
最常用單味藥前十名
中藥名
|
中藥適應症
|
香附
|
肝氣鬱結
|
延胡索
|
氣滯血瘀
|
益母草
|
血瘀
|
莪朮
|
氣滯血瘀
|
丹參
|
血瘀
|
蒲黃
|
血瘀
|
五靈脂
|
血瘀
|
蒲公英
|
熱毒
|
菟絲子
|
腎虛
|
三棱
|
氣滯血瘀
|
資料來源:Identify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network for endometriosis:implication from a population-based database in Taiwan
子宮內膜異位相關不同位置症狀用藥
資料來源:整理自百家配伍用藥經驗采菁
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溫腎消癓湯中的生黃耆、川斷、菟絲子等多種成分均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病灶有促溶、吸收和液化的作用,同時還可有效增强機體免疫力;血竭、五靈脂、生蒲黃等成分則利于改善血液指標,降低局部血液粘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而沒藥、赤芍等還有止痛和改善內分泌的作用,對治療後患者逐步恢復正常排卵和月經十分有利。
另有中藥方劑(溫腎消癓湯):生蒲黃10g,血竭2g,生黃耆15g,川斷10g,炙沒藥10g,五靈脂12g,莪朮10g,菟絲子15g,赤芍10g,延胡索10g。250mL/d,早晚各1次,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治療3個月後劑量酌情减少。聯合米非司酮治療,比單獨使用米非司酮,可使患者CA-125降更低。
溫腎消癓湯出自《醫林改錯》,是在經典方少腹逐瘀湯基礎上改進而成。方中生蒲黃可止血、化瘀、通淋,血竭能够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斂瘡生肌,生黃耆則可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川斷則能補肝腎、續筋骨、調血脉,炙沒藥能够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五靈脂可以活血散瘀、炒炭止血,莪朮能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菟絲子可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止瀉,赤芍則能清熱凉血、散瘀止痛,延胡索則可活血、行氣、止痛,主要配伍共奏補腎益氣、溫腎助陽、破瘀消癓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溫腎消癓湯中的生黃耆、川斷、菟絲子等多種成分均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異位病灶有促溶、吸收和液化的作用,同時還可有效增强機體免疫力;血竭、五靈脂、生蒲黃等成分則利于改善血液指標,降低局部血液粘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而沒藥、赤芍等還有止痛和改善內分泌的作用,對治療後患者逐步恢復正常排卵和月經十分有利。
資料整理自:
劉素芳, 米非司酮聯合中藥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療效及對CA125水平的影響.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第37卷第9期2016年9月
針灸
針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或三陰交、腎俞、次髎、血海、子宮穴、關元。
治療三個月後,可減輕經痛,及降低CA125。
資料來源:Effects of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related
pai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